德州市陵城區中醫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急救、康復、保健、科研、教學于一體的具“西醫綜合服務之功能、中西醫結合之特點、中醫中藥之特色”的綜合性現代化二級甲等醫院。醫院現有行政樓、門診病房綜合樓、康復樓各一座,醫院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9000平方米。其中門診病房綜合樓的現有裝修在中醫特色方面有所欠缺,2018年底,銳尚公司應邀對門診病房綜合樓的中醫主題文化空間的氛圍營造進行了策劃設計,選取了幾個重點區域進行中醫文化的二次包裝,彰顯陵城區中醫院之中醫特色。 陵城區中醫院中醫主題文化空間營造項目內容及設計說明 一、治未病中心 •整體設計體現中式傳統風格走向,采用這種風格源于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裝飾材料多使用實木,漆色為傳統紅木色,并使用花格圖案做為中式傳統風格的穿插元素。 •設計布局動靜結合,中心內部不僅設有與中醫息息相關的傳統健身術互動體驗場區和可圍坐的充滿傳統中醫文化氛圍的營養西餐區,還有設置了可駐足觀看的靜態知識看板。 •場區內的各看點中,凡涉及中醫古籍文化的均選用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古籍版本。 •在設計上采用原創設計,場區內每一塊展示板,燈箱牌,都經原創設計并制作加工而成,非市場成品購買。包括場區內的每一木制花棱均按現場尺寸進行重組、拼接,盡可能從設計上做到與現實場景和功能的協調統一。 看點1:八段錦、五禽戲傳統健身術的互動體驗區 ●國家相關部門對八段錦、五禽戲傳統健身術的認可 八段錦、五禽戲是中國經典傳統健身術。 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國家體委發出通知,把八段錦、五禽戲傳統健身術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后,委托上海體育學院迅速展開了對五禽戲的挖掘、整理與研究。并編寫出版了《健身氣功•五禽戲》,2003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八段錦 八段錦是中國古代經典健身導引術之一,導引者,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導引術就是通過自身的特殊鍛煉方式,使機體氣機流暢,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發自身調理能力,消除病痛,增進健康,延緩衰老。 八段錦據說是岳飛所傳,也有說是由唐代鐘離權創造的,但這些說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晉許遜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 中就有關于八段錦形式鍛煉方法的記載,最早出現“八段錦”名目的是宋代洪邁著《夷堅志》 一書,在宋代曾慥編輯的《道樞》 等書中也記載有相類似的健身方法,所以多數人認為八段錦是在宋代創制的。 八段錦在姿勢上分為站式和坐式兩種,站式八段錦動作舒展優美,簡單易練,與中醫治病理念密切結合,可治病健身,功效顯著。適宜各年齡段的人、亞健康人群以及體質虛弱的康復病人習練,且不受時間、環境的影響。 本展示板展示內容為站式八段錦,圖像取自清末上海同文書局印本清代梁世昌撰《易筋經圖說附八段錦圖》。 ●五禽戲 五禽戲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根據古代導引術,結合傳統中醫學理論,以和諧身心、防病健身為目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特點編創而成。相關記載最早見于西晉陳壽《三國志•華佗傳》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 (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蹏 (蹄) 足,以當導引。”南北朝時名醫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戲的具體動作,但練習時動作難度較大。明代周履靖 《夷門廣牘•赤鳳髓》、清代曹無極《萬壽仙書•導引篇》 等著作中均將五禽戲動作變為單式,習練順序變為“虎、熊、鹿、猿、鳥”,將動作、神態與氣血運行結合起來。 本展示板圖像及動作內容(釋文) 即取自明刻本《夷門廣牘•赤鳳髓》 卷內 《五禽書》,簡單易練,功效顯著。 五禽戲符合中醫理論、五禽的秉性特點,配合中醫臟腑、經絡學說,既有整體的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戲的特定功效。 ●創意與重點制作工藝說明 實木制作,精雕刻,填金漆、打磨、往復多次制作而成。背景墻使用具有類似禪意的黑白山水畫,畫面景深大,猶如從室內隔窗望遠,遠山云霧縹緲,意在營造自然合諧的練功氛圍。地面的木地板使用有紋路的防滑地板,定制不銹鋼包邊固定,經久耐用,方便體驗者的動作模仿操作與練習。 看點2:藥食同源 ●意象天井的創意與重點制作工藝說明 頂部四周探出的木支架懸挑,上植綠色草皮;中部為中空的木格架,保證了室外的陽光可以透射到配餐區的桌面上;頂部四周木框內嵌置發光燈槽,用以調節和增強配餐區的光線亮度;這種設計意在營造自然、愉悅的就餐氛圍。頂部四周的木架間鋪金箔紙,下部四周墻面為清代著名的花鳥畫家沈銓的《百鳥朝鳳圖卷》,增添了空間內的安靜與祥和,使用的這種黃色調使用意在傳遞“營養”的概念信息(在顏色中黃色也被視為營養色,讓人聯想到食物,食品包裝一般多使用黃色就是這個道理)。 ●形象墻的創意與重點制作工藝說明 中間采用篆體的金屬發光字 “藥食同源”四字,使用篆體意在起到“似與不似、懂與非懂之間”的效果,造型為中式的居中的,且上下貫通,讓人有“果腹”之聯想。兩邊配鮮亮的、食欲感強的各種食物圖片,烘托氣氛。兩側最邊上是孫思邈《千金食治•序論》的節選文字雕刻板,既能起到裝飾的作用,又能營造此空間的文化氛圍。 二、國醫堂 •整體設計體現中式傳統風格走向,采用這種風格源于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裝飾材料多使用實木,漆色為傳統紅木色,并使用花格圖案做為中式傳統風格的穿插元素。 •在廳內各看點中,凡涉及中醫古籍文化的均選用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古籍版本。 •在設計上采用原創設計,各物件非成品購買。包括空間內的每一花格均為按實際場地、實際尺寸進行重組、接合設計而成,盡可能從設計上做到的與現實場景的協調統一以及原創。 看點1:中醫名家胸像雕塑 藝術雕塑專業創作,造型端莊、古樸,材質為加厚玻璃鋼,內部設有多個加固支撐,保證雕塑在公共場合中使用的牢固耐用性,表面仿漢白玉漆面處理;背板為實木背板,留有中縫,意在上下貫通,四周加回紋雕刻,邊角都在傳統回紋紋樣做了特別改造,拐角自然銜接;雕塑背襯的金色雕刻圖案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寶相花,象征著圣潔與吉祥,雕刻工藝使用6公分厚實木板經手工雕刻而成;底座為黑色仿大理石底坐,配拉絲不銹鋼銘牌。 看點2:經典中醫醫著金屬銅雕刻展示板 ●創意與重點制作工藝說明 采用銅腐蝕雕刻,做舊工藝等多種工藝加工創作合成。 選用銅材質及雕刻工藝主要為體現展板中所展示的內容。《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是中醫典籍中的精髓,被歷代醫家視為“圭臬”,奉為“經典”。將它們古籍版本影印件翻刻于銅板之上,彰顯了這些論著字字彌足珍貴,同時這種斑駁做舊的雕刻銅板給人一種敬畏、真實以及歷史的厚重之感。此處所選用的古籍版本為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且最具影響力古籍版本,這些資料的影印件也來之不易,制作時,《傷寒論》,明趙開美版本,無電子版本流傳,后經制作者經多方多次交涉購得。 看點3:名貴中草藥精雕裝飾畫(大廳立柱) 實木制作,畫面文字精雕刻,實木烤漆、填金漆、打磨、往復多次而成。效果古樸,強化中醫文化的裝飾意味。 看點4:中醫成就展示看板 采用木質花梭裝飾展板,體現中式傳統裝飾風格。圖文并茂地介紹中醫成就及其發展進程,同時其中穿插了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增加觀者的閱讀興趣。這些展板內容讓公眾(或患者)對博大精深的中醫成就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其為之驕傲,增強對國醫的信心與信任度。 看點5:尋山訪藥浮雕壁畫 傳遞自然主義,中醫源于自然,歸于自然。 比利時著名學者普利高津曾指出:“中醫傳統的學術思想著重研究整體的自發性,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醫的發展。” 三、門診病房綜合樓大廳浮雕壁畫 ●創意與重點制作工藝說明 鏤空式浮雕壁畫意在使壁畫與周圍環境達成和諧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設計構圖走勢為蜿蜒騰飛的巨龍。總面積117平方。主題一:“厚德、精誠、篤行、納新”浮雕壁畫(大廳面朝南右側墻面);主題二:“傳承國醫精粹、服務大眾健康” 浮雕壁畫(大廳面朝南左側墻面)。